當前國內疫情形勢屬於基本得到控製,國外疫情形勢尚不樂觀。中國經濟的全球化水平高,全球價值鏈下,國內外經濟是聯動的,產業鏈是跨國界的,市場“鏈動效應”明顯,雖然中國經濟韌性很強,但是,綜合國內外整體疫情影響,還需要多方麵、多領域共同努力,以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就安徽而言,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首先,繼續穩定疫情防護物資生產,滿足國內外市場需要。針對目前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製,特別是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對疫情防控物資的需求短期內十分強勁。在已經摸清安徽疫情防護物資生產企業的基礎上,繼續給予資金支持,穩定生產甚至可以適度擴大生產規模,組織引導防護物資企業在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下,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既是滿足全球對疫情防控物資的需要,也是安徽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重大機遇。在其他外貿產品出口受到衝擊的情況下,通過疫情防護物資出口,以彌補安徽外貿缺口。
第二,繼續加大複工複產工作力度,全麵排查和落實政策。進一步加大複工複產的推進工作力度,特別是服務業要進一步研究細化複工複產的行業、企業和複工進度,安徽疫情控製得力,3月8日全部清零,990確診病例已經治愈984例(6名死亡)全部出院。在做好“內防外控”工作的基礎上,可以全麵恢複正常生產秩序和生活秩序。現在的主要工作任務是按照網格化管理模式,要總結防疫抗疫經驗和總結有效做法,全麵摸排受損企業情況,快速篩選政策可支持的企業,將所有204項政策做到精準化落實到位,以免“政策懸空”。各行各業各企業要全麵核查疫情造成的損失,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都要拿出相應的止損措施,盡力做到“一行一策”、“一企一策”,進一步根據核損情況,調整細化政策,做到精準高效。特別強調的是企業自救是根本,政策隻能夠是輔助,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克服各種困難,在保住生存的基礎上,再謀求發展。
第三,係統謀劃“新基建”投資項目,逐步推進項目投資建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會議,明確強調“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初步預判,為了緩解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性影響,疫情後將會全麵鋪開“新基建”項目審批和開工建設。因此,建議盡快做好本省的“新基建”項目的前期謀劃,安徽省公共衛生服務基礎設施還十分薄弱,亟待投資強化,必須做到係統謀劃,頂層設計清晰,籌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大健康產業基地、生物基新興產業基地和衛生防疫相關項目。深度謀劃數字智能產業,全省性數據中心、“城市大腦”建設等牽動全省的數字工程項目要優先安排,大力推進5G、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繼續深入謀劃和厘清“四個一”創新主平台的內在邏輯和實際運行關係,將“新基建”與創新項目落地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和有效實施。高度重視國家生物安全相關的項目謀劃和應急物資保障項目的前期規劃,切實在新一輪“新基建”投資中抓住機遇,促進安徽經濟新發展。
第四,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確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國務院扶貧辦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9個省市區的所有貧困縣已宣布脫貧摘帽。安徽省委省政府最近提出突出“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加快解決貧困群眾外出務工、扶貧農畜產品滯銷、扶貧項目開工複工難題,堅決奪取戰疫戰貧“雙勝利”,已經宣布進入最後“總攻”階段。建議進一步摸排、解決貧困戶受到疫情影響程度,抓緊解決遇到的困難並及時拿出有效措施。深刻反省阜陽形式主義案,繼續強化“三個以案”警示教育,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全麵脫貧的根本在於構建長效機製,確保穩定脫貧的可持續性。要高度重視返貧現象防治,做好預案,做好相關解決機製。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老百姓有新的需求,要順應新需求變化,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經濟規劃方向和方式,“十四五”要把重點放在小康社會滿足老百姓新的消費需求升級上,才能夠獲得新的增長。
第五,繼續堅持製造業強省戰略實施,大力發展新興製造業。安徽還沒有成為真正的製造業大省,雖然,近十年來製造業發展處於上升的良好態勢,特別是新興製造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好成績,但總體上看與蘇浙粵魯相比較,還有很大差距。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正處在傳統製造業向智能製造升級的關鍵當口,新興製造業有巨大的成長空間。抓好經濟運行監測,以更大力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安徽“芯屏器合”產業發展思路已經實施多年,需要進一步深入細化和深化內在產業規律研究,針對性地謀劃項目和有目標的招商方案,做強做大新興製造業。在這次疫情中體現出醫療和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要給予高度重視並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產業鏈研究和整個產業集群化發展基地布局,麵向全麵鋪開的公共衛生事業“新基建”需求,超前做好謀劃和布局。大力培育發展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辦公、虛擬會務/商務、線上教學、網絡娛樂、互聯網醫療等新業態,推動相關產業更快發展,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
第六,強化“雙招雙引”和“雙創”,培育經濟持續發展後勁。安徽在實施長江三角洲一體化戰略中,與滬江浙之間明顯地存在經濟差距,究其根本原因在於經濟活動主體企業數量和質量上的差距,企業的數量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本地社會大眾創業,一個是招商引資來本地創業或再創業;企業發展質量主要是依靠創新發展。從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來看,近五年新增加的4000億元,主要是招商引資和創新創業帶來的增加量,這就需要進一步強化“雙招雙引”和“雙創”。創新創業是解決安徽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需要,是縮小與發達地區發展差距的現實需要,是安徽轉換經濟發展動能的客觀需要,也是推進安徽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十年前的創業,是十年後經濟發展基礎;現在的創新創業,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希望。這次疫情對近些年創業企業影響較大,必須想盡一些辦法加以扶持和幫助,最為重要的是要保護社會大眾的創新創業熱情,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尤其是創業精神。
第七,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推進製度創新,全麵優化投資環境。深化改革對安徽這樣一個改革發祥地來說,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動力,體製創新,尤其是機製創新,是需要安徽人擁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同樣的體製下,浙江和廣東(尤其是深圳),通過機製創新走出了一條快速發展的道路,值得安徽深入學習。安徽創新創業不足,很大程度上受到創業環境不優的製約。必須營造重視創業、重視創業者、理解創業者、鼓勵創業者、為創業者排憂解難的良好創業環境,形成創業者榮耀的氛圍。要把創業環境的營造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盡最大的努力消除創業者創業道路上的各種行政性障礙和各種“管卡壓”的潛規則。沒有體製機製上的改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安徽深化改革成為營造創新創業環境的前提條件,關鍵是敢於用改革突破“條條框框”,尤其是思想意識上的各種束縛。投資者、企業家、創業者和人才“用腳投票”,選擇適合自己的土壤,安徽應該能夠提供這樣的土壤和環境。
中國科大爱游戏官方合作意甲 (國際金融研究院)
劉誌迎